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金秋伊始,薯香弥漫。近期,武威市凉州区下辖的发放、张义等乡镇,众多农户正趁着晴朗天气积极收获土豆。

8月23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凉州区发放镇下沙子村的千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在现场,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土豆收获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辛勤地劳作着。一颗颗外观饱满、色泽鲜亮、个头匀称的“金豆豆”从地里被翻滚而出,它们铺满了整个垄畦地头,一片片丰收的景象让人倍感欣慰,田间地头充满了喜悦的气息。

村民们紧随收割机的步伐,将土豆依据体积差异进行分拣,迅速将它们装进麻袋里。在附近,装运现场借助传送带的帮助,将一袋袋土豆从地面提升至货车车厢,随后工人们将它们整齐地码放好,整个场面显得井然有序。

“通过精细化管理,今年的土豆长势普遍很好,‘大西洋’这个品种每亩可产3.5吨以上。我们还采用‘即采即运’模式,刚收获的土豆即刻装车,运往云南、贵州、上海等地。”望着眼前火热的丰收场景,种植大户孟志强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片面积达5500亩的土地去年还种植着玉米等作物,今年通过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了优质高产的“甘农薯7号”马铃薯。该品种具有肉质细腻、口感鲜美、形状规整、耐储存等特点,特别适合长途运输和加工,为产业增收提供了品种保障。

如今在凉州区,智能化灌溉等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粮食作物增产关键。今年,全区马铃薯种植基地全部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再通过智能监测系统,根据天气实际情况监测统计数据,并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提高了生长效率。

“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智能化滴灌的使用,把亩产年用水量降至300立方米以内,节水率超过50%。再加上对作物栽培模式的标准化管理,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种植大户孟志强颇有感触地说,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土豆的产量和品质,更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这里气候凉爽,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土质沙软,有利于土豆块茎膨大,是土豆的理想产区。

近年来,凉州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体系化繁育、集约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全链发展”思路,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加快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今年,凉州区在马铃薯种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共种植马铃薯8万亩。同时,该区还建成了106个面积为100亩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达到4.4万亩。预计全年鲜薯总产量将达到28万吨,产值有望突破3.9亿元。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彬德在介绍这一喜人成果时表示,凉州区在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全面构建了“加工+菜用”的双品种体系。其中,“大西洋”、“甘农薯7号”等加工型品种主要供应给甘肃达利等食品加工企业;而“希森6号”、“沃土5号”、“冀张薯12号”等菜用型品种则远销至湖北、云南、陕西、新疆等地。如今,“小土豆”已经成为凉州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