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生活快报
分享

秋高气爽的季节,河套平原的乌拉特前旗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曾经被视为“不毛之地”的这片土地,如今披上了翠绿的衣裳。那些闲置的庭院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群众手中的“增收宝地”。 先锋镇运用科技手段攻克了盐碱化难题,让芦耳、糯玉米在荒滩上茁壮成长。而乌拉山镇的三湖村则巧妙地利用黄河水的滋养,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建设小果园、小菜园,编织出一条条致富之路。 一镇一村,虽然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但都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描绘出一幅生动、精彩的画卷。

位于巴彦淖尔市八百里河套的最东端,这里南依蜿蜒的黄河,北靠连绵的山峦,中央是一片广袤的盐碱滩,这片土地正是我们的家乡。当我站在先锋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中,回想起三年前的那段时光,镇人大主席白勇的眼神中仍透露着深刻的记忆,“那时的土地,盐霜遍布,土壤板结严重,无论种植何种作物,都无法收获任何果实。”

转机始于2022年。先锋镇组织干部外出取经,邀请上海交大、黑龙江农科院科研团队现场调研,最终决定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培养基,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发展对土地质量要求低的芦耳产业。

芦耳以乌梁素海“特产”芦苇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年可消耗乌梁素海芦苇1.8万吨、消耗农户玉米轴芯9000吨。而芦苇天然含硒,生产的芦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泡发比也远高于普通木耳,市场认可度极高,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

如今的示范园早已换了模样,179栋种植棚、86栋晾晒棚整齐排列,600平方米“电商+农业智慧平台”综合大厅里,主播正忙着推介芦耳。

“园区前3年每亩地以200元流转给村集体,每年能有26万元收入,今年开始每亩涨到350元,流转费变成45.5万元,全部分给村民。”先锋镇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说,加上加工芦耳菌棒培养基原料的收入,村集体每年能多赚20多万元,还带动约500人就业,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

“每到节假日,都有游客来采摘,现在日子比这果子都甜。”在乌拉山镇三湖村村民王兴旺家的小院里,翠绿的果树上挂满果实。

三湖村紧邻黄河,离城区仅十几分钟车程,还曾是黄河古渡和革命老区。如何把三湖村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变成发展优势?村党支部书记乔六小找到了突破口。“我们把一家一户的小庭院利用起来,发展采摘业,既美化环境,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一举三得。”

如今,三湖村406户村民中,有300多户都在院里种了小菜园、小果园,葡萄、李子、西梅等几十种特色水果长势喜人。村委还把“大院”改造成集垂钓池、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体验区,让闲置庭院变成了“绿色银行”。

“2024年,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村集体增收30万元左右。”乔六小说,今年镇里又提供了200多棵鸡心果、西梅树苗,计划集中打造35个示范庭院,让庭院“绿美经济”更红火。

无论是先锋镇的盐碱地产业,还是三湖村的庭院经济,都离不开企业与村民的携手合作。在先锋镇,除了芦耳产业,2023年引进的糯玉米初加工基地也成了增收新引擎。

“我们自己种了200多亩,还和村民签了1500亩订单,以每吨1400元回收,村民每亩比种普通玉米多增收500元。”企业负责人尹望伟说,两条生产线年产量达800多万棒,产品销往北上广等地。

而在三湖村,庭院经济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每到周末,来村里采摘、吃农家饭、住民宿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不仅靠水果能赚钱,还能在农家乐打工增收。“以前院子闲着也是浪费,现在种上果树、开起农家乐,一年能多赚好几千元。”村民李伟说。

接下来,我们打算引入辣椒加工厂及相关农业设备,依托芦耳产业的稳固发展,进一步拓展二、三产业领域。白勇如此表示。

乔六小致力于将示范庭院的成功模式传播出去,期望借此让更多村民通过小庭院的种植获得显著的经济收益。

乌拉特前旗通过将盐碱地变为产业园区,将闲置庭院变为增加收入的土地,生动展示了正确选择发展路径和产业的重要性,从而让乡村重焕生机,让农民享受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24 06:44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