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第25届国际工业展于23日正式启幕。本次展会规模超越了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我国本土高端制造业在与国际同业激烈竞争中,展现出毫不逊色的气势。

与欧美日等国的行业巨头相比,我国在工业母机、机器人及蛋白质底层制造技术等关键领域尚存在显著差距。然而,记者观察到,凭借颠覆性的创新手段,我国正在局部领域实现超越或转变发展轨迹。

机床,亦称作工业基础设备。从手机、汽车到飞机等众多重要部件,无不经过机床上的金属切削加工而制成。确保工业基础设备的自主可控性至关重要。

工业母机加工核心零部件,80%以上精力用在了如何将图纸化为机床所要执行的工艺路径上。传统做法是借助CAM、CAE等工业辅助设计及仿真软件,但这些软件几乎由欧美日垄断。此后,又进入CNC数控技术环节,即通过代码或程序来控制机械设备动作,该环节我国自主可控率约40%。

令人振奋的是,本届工博会开幕式上揭晓的10项CIIF大奖中,交大智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μAI智能体机床”不走寻常路,依托AI智能体和世界模型,绕开CAM、CAE等软件,同时摆脱对人工经验的依赖,如工业界的“自动驾驶”,自主生成加工路径,实现自主开悟、自主进化。

据介绍,“μAI智能体机床”是数控机床本体、AI智能体,以及100%复刻物理空间信息的世界模型的结合体。机床可调动多个“大脑”并行工作,每个“大脑”自主尝试不同路径,系统会根据切削力等实时数据,对路径进行对错评判,并给予有效“奖惩”,以驱动机床持续优化路径。待工艺路径明确、加工指令下达后,机床真实加工中的数据又不断反馈至“大脑”,使其循环学习,提升路径规划精度。

据透露,“μAI智能体机床”已由航空、航天、航发领域重点客户进行验证,可将复杂零部件的工艺规划效率提升40%至60%,对于缩短关键领域核心零件的制造周期意义重大。

本届工博会现场,我国协作机器人与发那科、ABB、安川、库卡等来自欧洲、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同场比拼。国产协作机器人靠着部署成本低、安全易上手等特性,正“换道超车”。

据记者了解,汽车制造中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环节,如冲压、焊接、涂装、装配和质检等,实现大规模部署工业机器人。

2014年,在繁华的上海诞生了一家名为节卡的机器人公司。近日,该公司向记者分享了一段其与工业机器人竞争市场的经历——数年前,某家汽车配件厂商听闻协作机器人的投资回报周期短至12个月以下,便将“销轴装配”这一工作场景作为试点,邀请节卡等协作机器人进行挑战,并设定了两个月的限期。

销轴装配流程是一项在高效动态流水线上的精细操作。在这一流程中,加工完成的、重量约为五六公斤的销轴,被逐一精准地移至一个高达1.5米的料筐中。在操作过程中,销轴需按照既定的厘米级间隔层层堆叠。这一过程对机械臂的“手眼”协调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要其准确无误地取料,确保无任何偏差。 在装配车间现场,节卡的工程师团队全程蹲守,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车间内光线变化无常,流水线环境复杂,不仅粉尘飞扬,油污严重,这些因素都对机器人的视觉、感知和判断能力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然而,凭借中国工程师团队所拥有的先进算法、对制造业的深刻理解,以及高效的服务响应速度和迭代能力,他们仅用短短一个月时间,便成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这不仅是对团队技术实力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制造业实力的有力证明。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