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兰州市皋兰区的什川古梨园,细雨如丝,织成了一幅朦胧的帘幕。百年古梨树在雨中尽情舒展着它们苍劲虬曲的枝条。清晨的雾气中,不时传来游客们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来自甘肃的小记者们,踩着湿滑的田埂,踏入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土地,化身为“小农夫”,开启了一场融合非遗体验、自然创作与生态探索的趣味之旅。尽管雨水不断,却丝毫未减退他们对探寻古梨树“长寿密码”的浓厚兴趣。
1. 将秋天的气息“装”入布袋之中
大家注意了,在制作树叶拓印时,首先要确保锯齿状的树叶边缘稳固固定,这样才能避免在敲打过程中出现破损。看,屋檐下,我们的拓印老师周蓓正拿起锤子,耐心地为大家示范正确的敲打方法。她提醒大家,锤子应该顺着叶脉的方向敲击,这样既不会损坏树叶,又能保证拓印效果的美观。 此刻,窗外细雨淅沥沥地打湿了梨树的叶子,屋内却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小记者们围坐在桌前,手中拿着帆布包,里面已经铺满了各种各样的树叶。火红的枫叶、墨绿的梨叶、金黄的银杏叶,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用胶带将树叶固定在帆布包上,然后拿起小锤子,在布面上轻轻敲打,一片片树叶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仿佛在布面上跳跃起舞。
“咚咚咚”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小记者唐熠心屏住呼吸,手腕轻点让树叶的汁液慢慢晕开。“呀,我的梨叶拓出纹路啦!”她举着布袋欢呼,叶片的脉络如天然密码清晰印在布上,雨滴顺着屋檐落下的节奏,恰好成了创作的背景音。半小时后,数十个独一无二的“秋之布袋”整齐排列,小记者们举着作品出镜展示,镜头里的笑脸与布袋上的斑斓色彩相映成趣。
2 农活里读懂老手艺
午后雨歇,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小记者跟着古梨园种植技艺非遗传承人魏生恒走进梨园深处。“这里的‘树王’快500岁了,比咱们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魏生恒指着枝繁叶茂的古梨树介绍,粗糙的树干上沟壑纵横,枝头却挂满了饱满的梨果。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黄河在此蜿蜒出优美的S形弯道,千万年冲积出的肥沃阶地,造就了这片“旱不荒田,涝不淹地”的天然秘境。
在梨园百艺研学基地农耕区,小记者终于解锁了期待已久的古法技艺。传承人魏生恒向小记者讲解了“掸花震虫”的诀窍,手持细沙轻轻拂过枝条,既帮梨花授粉又震落虫卵。“原来不用农药也能杀虫!”田袁源边学边记,传承人魏生恒逐一讲解铁犁、耙子等老农具的用途,小记者们尝试翻土让大家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从嫁接时的切口角度到吊枝用的绳结打法,15道古法流程在动手实操中变得生动易懂。
“脚踩稳,手抓紧,上梯的时候别慌!”紧接着魏生恒手把手教小记者们如何用特制木梯采摘高处的梨子。这是小记者们第一次体验“天把式”的活儿,才知道“站在梯子上管果树”远不止“爬高”那么简单。“这行讲究‘眼准、手稳、脚不抖’,过去没有升降梯,果园里的修剪、套袋、摘果全靠木梯和‘天把式’的经验,最高要爬4米的梯,脚下就是树枝,练的就是胆子和手艺。”魏老师传授着多年的经验。
两个小时里,小记者们解锁了15道古法技艺中的核心环节。从观察“高架云棚”的木架结构,到了解烟汁杀虫的配方,那些看似原始的方法里,藏着“保水-固土-增肥”的生态循环智慧,更让大家读懂了“天把式”口中“树养人,人护树”的深意。
3 从枝头到舌尖的清甜
这些梨树,未经农药的洗礼,也不借助催熟技术,完全是依照祖辈们的传统方法精心培育而成。魏老师一边咬着鲜甜的梨,一边自豪地说道。饭后的采摘活动,无疑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乐事,小记者们兴奋地踮起脚尖,伸手摘取那些悬挂在枝头的金黄梨果,衣角不经意间沾染了树叶间清新的香气。看着手中的梨,许多小记者都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入背包,心中充满了喜悦:“这是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品尝的,这是从古梨树上采摘下来的‘智慧果’,承载着我们的敬意和感激。”
午后,一抹阳光洒在古梨树上,为其镶上了一道金色轮廓。此时,小记者们手持装有拓印布袋和自采梨果的袋子,怀揣着丰硕的成果,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这场秋雨的陪伴下,我们的生态探索之旅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天把式”的高超空中技艺,还深刻领悟了“上林下田”的生态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