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今年上海的首次桂花盛开或许将打破“最晚开花”的记录。据记者于9月25日在上海植物园观察,以往这个时候已经含苞待放或怒放的桂花,如今却毫无动静。

长江流域广泛种植的早银桂是当地最为常见的银桂品种。它开花的季节较早,花蕾呈现出浅黄白色,盛开时颜色转为黄白色或乳黄色,香气浓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而被誉为上海桂花季节的“标志”。

在早银桂开放之后,接续绽放的桂花品种包括丹桂群中的早花类型,以及四季桂类中的佛顶珠桂、月月桂、大叶四季桂等,还有金桂系列中的波叶金桂、杭州黄桂等。在这些品种中,丹桂系列中的红桂、堰红桂等颜色尤为鲜艳。

上海植物园园艺科专类园主管姚恩扬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植物园早银桂的花期不断刷新“史上最晚”纪录,先是2022年的9月20日,再是2024年的9月末,今年很可能开得更晚,预计国庆假期最后几天能看到寥寥数朵就已经不容易了。

近年早银桂的“姗姗来迟”,和“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有关,导致早银桂很长时间内等不到低温的“发令枪”。

低温的“发令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专业上称作启动低温,即促使植物开花的日最低气温。桂花花芽进入圆珠期,并且日最低气温降至启动低温,是花期到来的关键。

但有时候只满足启动低温还不能保证一定开花。经过多年的观察记录和资料分析,早银桂开花要满足“先抑后扬”的条件:先要有“秋意”,气温下降到21℃以下,启动低温满足了,花芽才能转变为花蕾;此后,花蕾的膨大需要暖意,专业上来说,四五天的积温要达到150℃以上。此外,湿度也对花期有作用。

以2020年上海植物园“史上最早开花”的早银桂为例,当年7月中旬,上海度过了当时“本世纪最长的梅雨季”,一出梅,气温升高,但空气湿度较大,十分闷热,加之前一段时间时晴时雨,降低的气温和增加的空气湿度提前开启了“桂花蒸”,让桂花傻傻地以为秋天到了,满足了桂花开花“先抑后扬”的条件。

相比2020年7月,2021年以来八九月相对炎热的天气则让桂花始终听不到秋凉的“发令枪”,都快到国庆假期了才后知后觉。

在养花多年的“老法师”看来,早银桂提早至7月中旬开花,或迟至9月下旬开花,都是“历史性突破”。但显然,近年来的“历史性突破”越来越频繁。上海植物园的物候记录显示,近五年,只有2023年的桂花花期相对正常,这直观反映了气候变化的日趋不稳定。

姚恩扬认为,如果夏秋交际的高温不退成为未来稳定的气象特征,那么桂花与中秋国庆的“羁绊”将逐渐消失,成为要到国庆假期后才能赏的花了,这提醒世人通过节能减排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

桂花还在“苏醒”的路上,但近期有不少市民反映,在马路上看到了掉落的桂花。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的专家解释说,这种“桂花”其实是栾树的花。夏末秋初时,栾树满树开出金黄色的花,风雨过后,飘落地面,铺就金黄色花毯,充满意趣。

实际上,要区分桂花与栾树花并不复杂,因为栾树花底部通常带有红色斑纹,而且其花瓣较为丰满、质地较为厚实。

栾树深受人们喜爱,作为本土树种,其历史可追溯至《山海经》一书中,早在先秦时代便有人开始栽植它,如今它常被种植在院落之中。

栾树属植物中,常见的种类包括黄山栾、复羽叶栾、秋花栾以及北方栾。在这些品种中,秋花栾和北方栾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带,而黄山栾和复羽叶栾则主要在长江流域区域得到广泛栽培。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