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曾目睹过机器人界的精英齐聚一堂的壮观景象?若尚未,那么不妨在2025年的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前往特意打造的“机器人小镇”一探究竟。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张江机器人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肥科大硅谷、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组成了四大机器人展团,汇聚了40家在具身智能领域颇具盛名的企业。这些企业包括如青龙、智元、开普勒、傅利叶等在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的佼佼者,以及帕西尼、无限工坊、爱观视觉等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关键企业。在这场盛大的机器人展览中,超过100款各具特色的机器人悉数亮相,纷纷展示出各自拿手的绝活,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真实场景,让曾经的科幻照进现实。可以预见,机器人深入千行百业、步入千家万户的应用图景正在加速展开。
走进“机器人小镇”,墙壁上一副巨大的“劳动最光荣”横幅诙谐地点出行业当下的最新趋势——产业上下游你追我赶地突破技术瓶颈,机器人成为人类“同事”指日可待。
想要喝咖啡,有影智科技打造的XBOT Lite咖啡机器人,110秒即可完成两杯,单日最高产能超500杯。需要送快递,有推行科技带来的Carri FLEX,配备六自由度单臂机械臂,轻松完成抓取、放置、按压等多种精细化动作。还有即将进厂的“蓝领”开普勒K2大黄蜂,具备“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的超长续航和双臂协同搬运30公斤的大负载能力,可赋能智能制造、特种作业、科研数采等多种应用场景。
要让机器人进入更多岗位,需要开发更先进的零部件。上海集聚诸多上游企业,从不同赛道齐头并进。如菲零科技在“机器人小镇”上展出的一款刚柔并济的“灵巧手”,不仅具备弹性的被动柔顺功能,还以一体化的传感器和传动件,实现了低成本的力觉和触觉感知。爱观视觉科技创建了仿生双眼立体视觉的理论体系,结合视网膜的信号处理机制和小脑、大脑等的信息处理功能,开发出一系列高度智能化的仿生双眼视觉方案。
而要让机器人进一步“解锁”更多工作场景,还需突破一道重要关卡——相较于以前在结构化环境中进行重复劳动,如何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理解、推理和适应变化的任务。
为了实现机器人与人类在智能水平上的接轨,关键在于赋予机器人一个类似人类的“大脑”,使其能够自主处理感觉信息、操控运动,并独立进行思考、推理、决策等复杂认知活动。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市场总监曹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自去年以来,该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国内首个基于扩散架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和“国内首个多模态人形机器人任务执行系统”等30余项核心技术突破。其中,首台搭载了这一“最强大脑”的全栈自研机器人整机——“贡嘎一号”,也亮相于“机器人小镇”现场。这台机器人凭借其卓越的长视野推理规划能力,在执行大空间和跨空间任务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表现。
在“机器人小镇”中,我们得以一睹训练机器人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应变能力的风采,这一能力的大幅提升将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带来质的飞跃,这无疑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元机器人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一系列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器人产品。以远征A2-W为例,这款机器人凭借其搭载的多模态感知技术和动态避障功能,能够实时准确地识别人员、周转箱以及其他各类障碍物,并自主规划最优路径,根据需要调整或暂停作业,从而实现与人类的高效协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