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生活快报
分享

我国科研团队在月球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进行高精度年代学分析,成功确定了月球阿波罗(Apollo)盆地的形成时间,精确值为41.6亿年前。这一重要发现为揭示月球历史上的“后期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提供了关键的时间节点证据。该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8月2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标志着我国在月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据研究人员介绍,月球形成初期曾经历剧烈的小天体撞击事件,其表面广泛分布的直径超过300公里的巨型撞击盆地是最直观的地质记录。这些撞击盆地集中形成的时期被学界称为月球“后期重轰炸期”。

研究人员表示,我国“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作为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跟“后期重轰炸期”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及其团队,携手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国际上的合作伙伴,在仅3.5克月球土壤样本中成功发现了三颗大小介于150至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独特的岩石碎屑源自阿波罗盆地形成时期发生的撞击事件,其熔融状态下的岩石性质,使其成为研究撞击事件的绝佳“岩石时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研究小组精确测算了岩石碎片的年代,并结合了遥感影像以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数据资料,最终得出结论:该岩石碎片所反映的41.6亿年是阿波罗盆地形成的年代。

发布时间:2025-09-05 06:32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