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投身于对外医疗援助的省市之一,自1963年开始便参与了援外医疗队伍的派遣。1975年,依照国家的统一安排,上海负责组建了前往摩洛哥的中国医疗队,从而开启了中摩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医疗合作历程。

位于非洲大陆西北角的摩洛哥,被誉为“日落沙漠”,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在医术与仁心的范畴内,这片土地也有着它独特的意义。上海医生们在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用他们的仁心仁术,书写着大爱担当的篇章。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在谈到这一话题时表示,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共有197批、2025人次医务人员,他们不畏艰难,勇敢地穿上白衣,肩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薪火相传,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为中摩友谊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这些医务工作者为构建高水平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了上海乃至中国医疗事业的力量。他们的付出和奉献,不仅为摩洛哥人民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责任担当。

半个世纪前,来自仁济医院的张柏根作为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带队来到塞达特开展医疗援助。他们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投入到白天门诊、晚上急诊全天无休的忙碌之中。无论是小毛病,还是大手术,甚至是护理,中国医生都冲在第一线。很多时候张医生都要身兼数职,他既是普外科医生,又要治疗骨科患者,还协助妇产科医生手术,堪比全科医生。

曾经风华正茂的张医生,而今已耄耋之年。他始终无法忘记当年那位摩洛哥产妇的眼神。当时这位产妇在家分娩后,发现胎盘始终没出来,自己将脐带绕在大腿上,来到医院向中国医生求救。最后,经过精心治疗,产妇康复出院。中国医生的口碑渐渐传播开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时差、距离、语言,都无法冲淡中摩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

这种信任,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深耕半个世纪。两年前的9月8日深夜,摩洛哥马拉喀什—萨菲大区遭遇7.0级的强烈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中国医生的心。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的张建海、周珑、严以鸿等人来到了哈桑二世医院,毫不犹豫地卷起衣袖,每人完成了450毫升献血。“中国好医生,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危难时刻,中国医疗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称赞。

摩洛哥哈姆纳省中心医院,一声声清脆的仪器提示音,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新生儿的命运。这声音,连接着中国医疗队的智慧与坚守,也承载着摩洛哥家庭对健康未来的期盼。

去年年初,一则关于马拉喀什首次开展“关注听力健康”流动医疗大篷车的新闻,引起援摩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队长刘峰的注意。这则报道让总队长沙小苹陷入深思:单次活动覆盖面有限,可否建立长期干预机制,把筛查覆盖到全体新生儿?

一个将中国“早筛早诊早干预”的成功经验在摩洛哥落地生根的构想应运而生。在去年,中摩两国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首批采购的便携式听力筛查仪历经4个月的漫长旅程,从上海安全抵达摩洛哥。与此同时,中方团队也亲自传授经验,悉心指导。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四名摩洛哥护士从零开始,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成长为当地医疗领域的骨干力量。

在世界听力日到来之时,我们迎来了“新生之声”项目的正式开启。到6月份为止,共有278名新生儿接受了由中摩合作提供的“生命初检”服务。在出生后36小时内,初步筛查的通过率达到了74.5%,这一数据与中国本土的统计数据高度一致,充分证明了我们技术及流程的成熟与可靠性。

这份合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副主任罗蒙指出:“这不仅是信任的逐步积累,更是友谊的进一步提升,也是两国携手共同发展的鲜活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