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及时发现查处借热点舆情事件进行造谣传谣线索,重拳打击编造传播涉企业、涉民生、涉警情等领域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

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的突出问题包括“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技术,仿冒他人,或编造社会民生等领域虚假信息,欺骗公众”。

面对AI谣言治理中的取证难、定性难、追责难等问题,单一治理手段已力有不逮。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建议,遏制“AI谣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说,新媒体平台应加强对AI造谣和“水军”行为的智能识别机制研究,进一步改革涉及AI内容的流量分发和收益分成机制,最大限度压缩通过AI造谣牟利的空间。

专家指出,平台可通过逆向传播,利用相同渠道传播准确信息,抵消谣言影响;鼓励用户积极举报可疑内容,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增加参与度;持续研究谣言生成和传播机制,开发有效监测和防治技术等。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等表示,治理涉企AI谣言,仅仅依靠刑法是不够的,要进一步修复社会信任机制,营造自觉抵制谣言的良好环境,同时鼓励AI治理合作,进一步推广AI伦理标准、治理技术和创新国际合作模式。

上海市律师协会理事、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思维说,人工智能目前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非可承担法律责任的独立主体。对AI技术滥用行为的治理,应当坚持防惩并重原则,在确保科技创新积极性、AI技术合法合规使用的情况下,避免过度监管。

受访律师提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正确使用AI工具,不造谣、不传谣。一旦利用AI造谣或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