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河西走廊中段,黑河湿地之畔,高台县像一颗镶嵌在戈壁中的绿宝石。金秋时节,这里的田野间早已褪去传统印记,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大棚里的精准调控、制种基地里的科技赋能、和美乡村里的欢声笑语。从“河西粮仓”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这座被绿洲滋养的小城,正以现代农业为笔,在广袤土地上绘就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秀美的振兴画卷。

北纬38度的阳光与黑河水的滋养,赋予高台农产品独特的品质基因。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这里的土地从来不缺“丰收故事”,但如何让“好产”变“好价”、“小农户”融“大市场”?现代农业园区给出了答案。

走进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果蔬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田间地头,大棚种植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工作人员忙着维护蔬菜的生长,大棚里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种植的是西蓝花,有3000多亩,现在马上就上市了。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经济效益可观。”高台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娟说,园区以连栋大棚为主,便于大型机械进场作业,一年还可实现一次育苗、两次蔬菜种植。除了西蓝花,产业园每年会经过市场研判,利用大棚的空档期,还种植辣椒、番茄、黄瓜等。

李娟介绍,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建成设施棚室7211亩,标准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2.1万亩,建设智能化育苗大棚5座、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1处、日光温室物联网应用示范点4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6.32%,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是保障当地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基地,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

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实现了富民增收,丰富了居民“菜篮子”。同时,还为不少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带来了机遇,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壮大了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和劳务经纪人队伍,每年带动3000人在园区常年务工。

47岁的刘金兰是南华镇智号村村民,一直在产业园打工。谈到这份工作,她说:“平时能照顾到家里,在这里打工,每个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我还在工作中学到了不少大棚种植技术。”

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高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台县大力发展现代化大棚种植,持续擦亮种子产业“金字招牌”,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促进了土地收益翻番式增长,并实行订单种植,从种植到深加工,再到市场终端,延伸蔬菜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全县蔬菜和种子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如今,高台县立足实际,农业在现代化、精细化、产业化的轨道上快速发展,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