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川贝母,作为百合科植物中的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是中医中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传统药材。其中,川贝母根据其不同的性状特点,分为“松贝”和“青贝”两种,而梭砂贝母则被称为“炉贝”。在中医典籍中,川贝母还有许多别名,如《诗经》中称之为“虻”,《管子》中称为“黄虻”,《尔雅》中记为“苘”,《本经》中提及“贝母”、“空草”,《广雅》中称作“贝父”、“药实”,《别录》中则描述为“苦花”、“苦菜”、“勤母”等。这些别名不仅丰富了川贝母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中药认识的深入与积累。

贝母,其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归类为中品药材。据陶弘景所言,贝母的形状宛如聚在一起的贝子,因此得名“贝母”。苏恭则描述其叶形类似大蒜,最佳采摘时间为四月蒜熟之际。品质上乘的贝母主要产自润州、荆州、襄州等地。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川贝与浙贝被明确区分开来,其中川贝味道甘甜,具有滋补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内伤久咳等症状。

川贝的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功能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

川贝的药理作用

此药味苦而性微寒,归入肺经,以其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特别适用于治疗因痰热引起的咳嗽、喘息,以及痰黄稠厚的症状。同时,其甘味成分亦能有效地滋养肺部,缓解因肺燥热所导致的咳嗽痰少且粘稠,以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弱症状。此外,它还具有散结开郁的作用,对于痰热互结引起的胸闷、心烦等症状,以及瘰疬、痰核等病症,均有显著的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三者合制而成的散剂,即著名的乌贝散,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亦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这种药物的多样性和广泛的应用,使其在中医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