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精心打造的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在近年来戏曲市场中表现出色,深受观众喜爱。该剧的成功并非依赖于“饭圈文化”和“水军”的炒作,亦非戏曲演员的“流量明星化”策略,而是凭借其剧本本身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观感上都表现得更加出色。近期,该剧在2025年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及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上精彩展演,进一步展示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众多以“三打白骨精”为主题的戏曲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基于新中国成立后创排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进行移植和改编的。这其中包括了近期创排的婺剧《三打白骨精》。这些作品在故事框架和矛盾冲突上,都是以绍剧的故事为基本蓝本,而非某些宣传材料中所宣称的“忠实于《西游记》原著”。尽管《西游记》原著是这些戏曲作品的灵感来源,但它们的创作和改编却更贴近绍剧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白骨精的故事在《西游记》原著中非常简单,出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白骨精就是荒山野岭独自修行的一个妖怪,一没有众家兵丁,二没有四魔王为伴;她见到取经团队,就突然起心动念要吃唐僧,三次分别幻化成村姑、老妪和老汉,但每次都被孙悟空识破。最后孙悟空不仅打死了幻化之形,也消灭了白骨精本身,她变成了粉骷髅,脊梁上写有“白骨夫人”四个字。但此时八戒在旁煽风点火,说这是孙悟空使用障眼法迷惑师父以逃脱惩罚,而唐僧本就有驱逐孙悟空之意,遂将其“开除”。直到后面黄袍怪登场,才由猪八戒重新请回孙悟空灭妖。
所以在原著中唐僧的表现可说是愚蠢、虚伪而寡义的,猪八戒的形象也算不得正面。师徒四人中,孙悟空与唐僧、八戒有比较大的矛盾,不夸张地说,白骨精只是一个加剧团队内部矛盾爆发的外部诱因。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创排于1957年,受原著影响较大,前半部是白骨精,后半部有黄袍怪。该剧于1960年拍成电影,成为目前常见的“三打白骨精”故事的起源。它将绍剧原有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孙悟空大破平顶山》两戏合一,删除黄袍怪的枝蔓,突出取经团队和白骨精的矛盾,将故事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白骨精三次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唐僧不听孙悟空解释将其驱逐,误入白骨精的圈套被擒;猪八戒侥幸逃脱,智激美猴王;孙悟空变化成金蟾怪进入洞府,引导白骨精讲述变化的全过程使唐僧醒悟,最后打败白骨精,师徒四人和好,重上取经之路。
该剧在忠实原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第三十二回、第三十四回以及第五十回的精彩内容。其中,猪八戒巡山、金蟾怪赴宴、孙悟空画圈保护师父等经典情节,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此外,还创新性地增添了白骨精施法,使得天空中飘浮着黄色的绢布,假扮佛祖旨意,并在洞府中当着唐僧的面三次变换幻形的独特情节。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结构与此大体相同,因此该剧荣获了2020—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类别的十佳案例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