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迎来了秋季的四个重要节气之一——秋分。在这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尤其是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日益频繁;而在南方,夏日的暑热也在逐步消退,整个秋季的版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秋分这一天,更是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被正式定为“农民丰收节”。在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农事活动、气温变化相关的谚语,例如“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不穿单”等。那么,当真的经历三场秋雨之后,人们是否真的就不需要穿单衣了呢?哪些地区会在此时开始不再需要穿着单薄衣物呢?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秋分之时,天地阴阳达到平衡,白天与黑夜相等,气候温和。在秋分这一天,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导致全球南北半球白天与黑夜时长相同。随着秋分的到来,北半球逐渐迎来昼短夜长的季节,气温也逐渐转凉,我国大部分地区步入凉爽的秋季。同时,江南地区也将完成夏季向秋季的过渡,至此,我国秋季的范围达到最广。
民间常用“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不穿单”来形容初秋时节北方地区气温快速下降的情形。中国天气网盘点大数据发现,常年来看,秋分开始时,长江以北地区在经历秋雨的“洗礼”后,平均气温已经降至22℃以下,穿短袖等单衣出行已经有点凉了,随着气温下降,在秋分结束时,“不穿单”的区域则将会扩展至南岭一带。
其实,我国幅员辽阔,究竟几场秋雨“不穿单”,不同的区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天气网盘点1991年至2020年的气象数据发现,若以立秋后下一天雨为一场秋雨来统计,北方大城市中,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哈尔滨、太原等地从立秋开始经历一到两场降雨后,平均气温就会降至22℃以下,秋凉显现,出门“不穿单”。沈阳、天津、郑州、济南、北京、石家庄一般经历4至7场降雨后,也会加入“不穿单”的区域。
秋分也是农民丰收节,意味着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时节到了,正所谓“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不过,此时北方昼夜温差加大,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北部等纬度较高的地方,霜冻范围将迅速扩张,需重点防范初霜冻。同时,华西秋雨、寒露风、大雾等天气也可能会对秋收秋种造成不利影响。
“秋分之际,天空飘洒着洁白的云朵,田野间处处回荡着欢快的歌声,稻苗茁壮,一片丰收的景象。在这秋分时节,我国的雨季渐渐告一段落,天空因云层的减少而显得格外高远,田野里弥漫着秋收的喜悦气息。 为了确保粮食的丰收,民间流传着诸多习俗,如粘雀子嘴、送秋牛图等,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更是人们对丰收的深切期待和美好祝愿。而在古代,秋分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祭月节”。在这一天,古人会祭拜月神,祈求月神赐福人间,带来吉祥和丰收。如今,这一传统节日逐渐演变为民间盛行的赏月、颂月活动,人们在这一天举头望明月,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春播夏耕,秋获冬藏,一年辛勤劳作在此刻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在这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桂花香溢,让我们一同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沐浴在明媚的秋阳下,开启寒冬与暖冬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