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莫高窟屹立壮观。唯有亲临其境,方可目睹其壮丽非凡的景象。
敦煌研究院致力于新时代的文物保育、学术探索及文化延续工作,不懈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楷模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核心重镇。
今年5月31日,我国“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迎来了正式上线与发布的重要时刻。该平台成功收录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物目录,共计74651条详细记录。同时,平台公开发布了敦煌文书的经卷超过9900卷,图像资源则达到了60700多幅。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经卷内容的文字识别达到了840多万字,这一创新举措首次实现了对藏经洞文物的全方位数字化呈现、深入解读及广泛共享,为学术界和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便利和观赏体验。
从建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建成启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首座多场耦合实验室,再到上线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六年来,敦煌研究院一步一个脚印,填补着文物保护领域一个又一个空白。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全力守护敦煌文化,讲好酒泉故事,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推动千年文脉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展现了新时代的酒泉担当。
在“到世界找敦煌”的同时,酒泉“带着敦煌走出去”的脚步亦未停歇。酒泉市博物馆原创精品展览“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连续4次被确定为敦煌文博会主题展览,成为酒泉促进文明交流的一张全新名片。
新疆库尔勒、安徽黄山、云南迪庆、江西萍乡……“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先后走进国内7省27市42家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游客230余万人次,展览内容日益丰富、展览形式不断完善。
新时代,如何做好文化价值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赓续中华文化根脉,成为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酒泉市域面积广阔,各类文物资源星罗棋布,绝大多数文物点深嵌于戈壁荒漠腹地,面临着文物本体保护与安全防护的双重挑战。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酒泉市正迎来一股强劲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加入,共同投身于守护文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事业中,致力于精心呵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2024年6月,大禹节水集团慷慨捐资21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助力文物以数字化形式重返故土。同年12月,酒泉市大敦煌文化交流促进会应运而生,该组织致力于推动一系列“十个一”项目,包括打造一台敦煌文化舞剧、创作一首敦煌文化歌曲、举办一轮回归文物巡展等,以此弘扬敦煌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酒泉市在文物保护事业上不断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不仅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立法工作,确保法律支撑,而且全省率先开发并使用业余文保员智慧管理小程序,实现了文物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此外,我们还全面推行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文物保护的覆盖面和精准度。特别是组建了长城巡查专职化队伍,为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力量。始终坚持全局规划、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酒泉市在文物科学监测、预防性保护以及研究性保护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